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兒科患者腕帶未佩戴率中的應用
摘要
目的:降低兒科患者腕帶未佩戴率。
方法: 科室成立品管圈 小組, 針對兒科患者腕帶未佩戴率高的現(xiàn)狀, 運用品管圈 的管理工具進行改善。
結果: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兒科患者腕帶未佩戴率由活動前的37% 降低至活動后的?10.1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
結論: 品管圈活動對降低兒科患者腕帶未佩戴率效果明顯。
關鍵詞 品管圈;兒科患兒;腕帶;未佩戴率
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的唯一標識, 可以有效的防止錯誤識別, 確保標識對象的唯一性及正確性。 有效避免臨床工作中護理差錯的發(fā)生,保障醫(yī)療護理安全。 由于兒科患者這一群體的特殊性, 臨床上往往出 現(xiàn)腕帶佩戴率低,甚至有家屬拒絕為患兒佩戴腕帶的情況。 胡紅梅 , 丁川中等對兒童腕帶佩戴情況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未佩戴率分別為28%?,24.2% , 丁川中指出 有68.1% 的家長覺得佩戴腕帶無意義。為降低兒科腕帶的未佩戴率,我科在2014年?4 月 -2014 年 11月 開展品管圈活動,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我科2014 年?5 月 -?6 月隔周一次腕帶佩戴調查時所收治的住院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共計409例, 男?218 例, 女?191 例; 年齡0.08 -15歲,平均1.74 歲。
1.2 方法
1.2.1 組建品管圈 在對科室全體護理人員 進行品管圈相關知識培訓的前提下,以自 愿、自 發(fā)的方式報名 組成 10人小組, 并通過民主選舉選出圈長,由護士長擔任本圈輔導員。 通過頭腦風暴的方法確定圈名和圈徽。
1.2.2 選定主題: 圈員通過討論總結目 前所存在問題: 對降低床旁物資損壞率、降低兒科患者腕帶未佩戴率、提高介入手術患兒健康教育落實率、提高物資交接班效率以及提高住院患者垃圾分類處理的正確率進行投票選定,依據(jù)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 4 個評價項目 的評分方法計算出分數(shù)最高者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降低兒科患者腕帶未佩戴率。
1.2.3 制定計劃。 此次活動歷時 8 個月 ,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驟, 運用甘特圖進行了詳細的計劃擬定。
1.2.4 現(xiàn)狀把握及目 標設定:通過開圈會和相關培訓, 由 全體圈員 激烈討論,共同設計、制作了腕帶佩戴查檢表, 并隔周一次收集?2014 年?5 月- 6月住院患兒的腕帶佩戴信息。 結果顯示: 被調查的?409 人次中未佩戴?151 例,未佩戴率為37% 。 并針對調查所得的未佩戴信息進行柏拉圖分析,按照二八原則得出本圈改善的重點是腕帶佩戴松緊不宜, 患者、家屬不合作及入院時護士未為患兒佩戴。 根據(jù)品管圈目 標值設定公式:目 標值 = 現(xiàn)況值 - ( 現(xiàn)況值 × 改善重點 × 圈能力) 進行計算,本次活動的目 標值即未佩戴腕帶的發(fā)生率目 標值 =37% - ( 37%? ×?78.1% × 70%) =?16.8%
1.2.5 要因分析:運用特征性要因圖, 從人機料法環(huán)五方面入手, 通過圈員運用頭腦風暴法找出導致未佩戴率高的主要原因為方法流程因素、管理因素、護士因素和患兒及家屬因素, 并對各因素進行深入的討論與解析。 ( 圖 1)
1.2.6 對策擬定與實施 圈員通過腦力激蕩法討論對策, 并將PDCA循環(huán)和五個 W一個?H 運用至實施過程中。 具體內容包括:
1.2.6.1 改進佩戴方法, 使佩戴標準化。 沿患者前臂下1/3中點處無張力拉緊,后退一個孔后扣緊即可。
1.2.6.2 完善相關佩戴流程。 制定了搶救病人及急診、轉科患兒的腕帶佩戴流程。
1.2.6.3 加強管理,制定科室腕帶佩戴質控標準、方法及獎懲制度。 腕帶質控標準包括外觀、佩戴部位、佩戴效果、評估記錄單等四項, 共計 8分。 我科采用責任護士每日 自 查, 護士長每周抽查的方式, 一旦發(fā)現(xiàn)未佩戴腕帶的情況,則扣責任護士 1 分, 并與績效掛鉤, 如扣滿?5 分, 可取消年終評優(yōu)資格。
1.2.6.4 加強對醫(yī)務人員 的培訓。 科室在每月 例 會通過針對法律意識、安全教育及相關查對制度進行不同形式的培訓, 如: 誦讀、抽問、案例分析、做試卷等。 通過培訓認識到佩戴腕帶的重要性和意義。
1.2.6.5 對患兒及家屬進行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 由 責任護士負責, 入院時行安全教育、查對制度及腕帶重要性及保管方式的宣教。 住院期間完成對患者腕帶佩戴的評估、記錄集再教育的工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 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 檢驗,以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與分析
2.1 有形成果:科室腕帶未佩戴率由活動前的 37%降低至活動后的10.1%?,達標率為?133% ,目 標改善率為73% ( 表1)
2.2 無形成果:10名圈員在活動前后分別從品管圈方法運用、解決問題能力、和諧程度、工作積極性、責任與榮譽、溝通配合、自 信心、團隊凝聚力?8 各方面進行自 我評價。 每項最高?5 分, 最低?1 分, 根據(jù)每項得分的平均分繪制雷達圖。 結果顯示, 在品管圈方法運用、解決問題能力及工作積極性方面由較大程度的提高。
3 標準化
品管圈活動規(guī)范兒科腕帶佩戴方法、完善腕帶佩戴流程、制定腕帶佩戴查檢作業(yè)程序、制定腕帶佩戴的質控標準與方法。
4 討論
品管圈( QCC) 指同一工作現(xiàn)場、工作性質相類似的基層人員所組成的小團體,自動自發(fā)地按照相應的活動程序進行品質管理活動, 從而達到改善業(yè)績的目的 。 通過品管圈活動, 圈員們熟練的運用了頭腦風暴法、評價法, 甘特圖、柏拉圖, 特性要因圖( 魚骨圖) 、全面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huán)法等工具,并從排查質量缺陷入手, 層層剖析, 找出 了未佩戴的主要原因, 針對要因制定了相關的解決對策并實施, 科室腕帶未佩戴率由活動前的?37%?降低至活動后的?10.1% , 使質量管理更加科學化、系統(tǒng)化、精細化,并通過人性化運作, 達到了降低了腕帶未佩戴率的目標。在執(zhí)行過程中, 賦予全體護士真實的參與感, 使他們的自身價值得到最佳的發(fā)揮,增強了護士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 品管圈活動能有效地挖掘護理人員 的管理潛能, 有利于護理人員 為患者提供全面、優(yōu)質的服務。 本次活動雖取得成效,但在執(zhí)行、監(jiān)督力度方面需繼續(xù)加強,通過持續(xù)改進來保證護理質量的不斷提高。
作 者 | 曹雅楠 李正錫 張春梅??四川 大學華西第二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044 |
出 處 | 母嬰世界 2015年3月 第3期 |